X38
小時候我們都叫這種植物叫做「豬母奶」,後來才知道正式的名稱叫做馬齒筧(purslane)。


我每次在野外看到馬齒筧,我就想起我的童年
我的童年有一段是在梧棲渡過的,這是一段辛酸的往事。

梧棲這地名,小時候覺得頗為奇怪
不止我覺得奇怪,當時住梧棲的人也沒人知道是什麼意思
有人還一直以為是「無妻」的意思,還會抱怨幹嘛取這個不祥的名字 XD

長大後才知道梧棲是在清朝時被改名的,原本叫做「竹伐穴」
「梧棲」名自莊子秋水中的「鳳凰飛于北海,非梧桐不棲」(原句不是這樣,我改過XD)
在未開發成台中港之前,路是石頭路,風都帶著砂,回家身體抖一抖記得當時會抖落一地的砂
當時的梧棲說真的,做什麼都不適合,開店沒人買,農業種不出,工業找不到工人
當時是個很糟糕的地方,我相信經濟好些走的掉的人,不會選擇這個地方居住,但它居然取名為梧棲這種地名 = =

鳳凰如果真的飛來這裡停下來,大概會餓死吧

梧棲當時沒什麼樹,也沒什麼建築,沒東西擋風的結果
風大到路上白天幾乎沒行人,現在我測梧棲的風速有時可達60公里
以前缺樹缺建築的情況,恐怕風速會達70-80公里
因為風實在是太大了,我們在海邊的鴨寮,就往下挖,讓矮矮的屋頂與地面平行,這一來狂風飛沙也掃不到
否則當年那種簡陃的建築老早就被風給吹垮了

X40
這張照片是有天我在大安沿岸看到一家養豬人家的豬舍,這頗像我童年時住在梧棲的鴨寮,但我家的鴨寮沒這麼高,而且更破,我把它拍下來當成童年的回憶借位。

 

現在回想起來,我姑姑那片地,應該也不是她的
應該是政府所屬地,但是那片荒涼的地方,政府也懶的管,你愛去開發養鴨就讓你去養,反正那塊地也用不到
但這也有問題,因為住屋低於馬路,因此呢,小石頭沙子,都會往我家掉
當時這邊的居民大概只有捕魚與養殖二個職業,而我爸妹妹家則是在養一種叫菜鴨的鴨子
菜鴨是最好養的鴨,養殖成本很低,也不必養好,他們吃的東西就是一種叫做「豬母奶」的雜草
後來知道原來豬母奶就是馬齒筧,反正目的只是要他的蛋,所以鴨營養不良,瘦瘦的也無所謂
我媽當時就在政府的地(免租金),用菜葉跟馬齒筧(免成本)讓鴨子生了蛋,拿去賣這樣渡日

X39
梧棲當時的人稱這種鴨叫「菜鴨」,推測他們可以只吃菜葉跟「豬母奶」就能生蛋給養殖戶賣錢,所以逕自叫他「菜」鴨。


我對「豬母奶」印象深刻的原因來自當時的梧棲不知為什麼,這種草長的倒處都是
現在對植物的了解,推測它是一種多肉植物,水份大量保存在莖與葉中,因此可以耐住梧棲乾燥且強風的地區
其它植物活不了,當然就大部份的地都長它了

梧棲國小當時只有幾棟破爛的木造平房教室,但操場倒是挺大的,我記得操場就到處長這種草
我小學放學後,我媽就會叫我去摘這種「馬齒筧」,通常我得採到一個50公斤的袋子那麼多,我才能帶回家
印象中,反正馬路上到處都是,要採滿一個50公斤的袋子,好像也不需要多久

菜鴨吃的就是這些馬齒筧,還有從市場撿回來一些老菜葉
幾乎不需成本,菜鴨就會生許多鴨蛋賣錢

最近看到有人在吃馬齒筧,頗為驚奇的
這真的是因為物資太豐富,吃到沒新花樣,才在吃這種草

馬齒莧我是沒吃過,但寫代馬輸卒張拓蕪先生吃過
很少聽張先生說什麼不好吃的,但馬齒筧連張拓蕪都覺難吃
他形容是,酸酸的,黏糊糊的,很難嚥的下。

他們在海邊駐軍時,因為有螃蟹潮
他們乾脆開始吃起螃蠏起來了,但是由於螃蟹性寒,許多人吃到下痢
問了當地人,當地人叫他們吃馬齒筧,可治下痢(就是勞塞啦)
不過他說把馬齒筧煮熟後,再把他曬2-3天,可以拿來煮紅燒肉
味道我當然不知道是什麼,也沒勇氣嘗試,不過張先生是說很好吃

我看張拓蕪的文時,還不知道原來馬齒筧就是我童年時,老是要去摘來養鴨的「豬母奶」

這種植物近來野外少見許多,偶爾看到我還會覺得有點傷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半熟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